聊城百科

聊城本地最全的百科知识库

首页|城市地理|经济社会|水城人物|教育旅游|人文历史|生活居家|娱乐明星

聊城光岳楼

222222222.jpg  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央,其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光岳楼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边长 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光岳楼主楼为木结构,4层5间,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且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山东省聊城市光岳楼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天下所无,但及今百年,尚寞落无名,因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定,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

目录

1 建筑特点
2 人文历史
3 光岳楼赋
4 地理位置

聊城光岳楼 - 建筑特点

  该楼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在形式上它承袭宋、元楼阁遗制,结构上继承了唐、宋时代的传统风格,同时和明初其他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先河。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由楼基和4层主楼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全木结构,四面斗拱飞檐,因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暎”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聊城光岳楼 - 人文历史

  光岳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是元明木构建筑中硕果仅存的第一原貌建筑。光岳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石和主楼两部分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之上,高24米。光岳楼通高和四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之极,寓意其不可超越。明洪武二年,东昌卫守指挥事陈镛为了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宋熙宁三年所建土城改建为砖城,并于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又因地而名“东昌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作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却以它的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光岳楼是鲁西名胜,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路过聊城都要登楼抒怀。清康熙四次登楼,并题写“神光锺瑛”匾,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登光岳楼,并题匾赋诗,将光岳楼列为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当代名家对光岳楼也都倍加青睐,郭沫若、丰子恺、启功、溥杰、蒋维松都为光岳楼留下匾额和楹联。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度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00多年来,光岳楼也一直是中国最雄伟最高大的建筑之一。   聊城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明朝初年,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为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东昌土城改建为砖城,并在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余木楼”,后因承建者王姓兄弟名唤“东、昌”而名“东昌楼”。 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料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功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去口以她的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明弘治九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在他的《题光岳楼诗序》中这样说:“余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城中一楼,高壮极目,天锡携余登之,直至绝阁,仰视俯临,毛发欲竖,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由此, 可以看出李赞对光岳楼评价极高。   光岳楼是鲁西名胜,众多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路过聊城都要登楼抒怀。清朝康熙皇   光岳楼帝曾四次登楼并题匾《神光钟暎》,意为东岳之神光与光岳楼之神光交相辉映。而乾隆皇帝更是九过东昌,六次登楼,并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据《南巡盛典》记载,光岳楼为乾隆皇帝南巡三十六行宫之一。乾隆行宫就设在光岳楼的二楼,乾隆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风流才子,一生作诗一万多首,仅在光岳楼上题诗达十三首。碑文字迹圆润流畅,有较高的书法造诣。   光岳楼上其它附属文物也十分丰富。拾级而上,梯道尽头,一抹蓝天,敞轩内檐下悬有一匾《共登青云梯》,是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杰作,此匾、此情、此景当有画龙点睛之妙用。一楼东檐下悬有一匾《泰岱东来作翠屏》,作者是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言谈笑止,气势更为雄奇。巍巍泰岱,竟只是光岳之翠屏。而北面主楼上的“光岳楼”三字则是著名考古学家、文学家郭沫若的手迹。   光岳楼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1988年,被国家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登高望远,风光这边独好,凭栏远眺,鲁西平原尽收眼底。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

聊城光岳楼 - 光岳楼赋

  壬辰三月,玉兔将望,淹留水城,寄宿客房。店主请入,品味茶芳,布衣从命,沾渥兰浆。既而不觉,满月贞光。投缘纵言,举首邀赏,婵娟曼舞于茶盅之间,明月高悬于古楼之上。但见光岳楼如嵯峨之山,巍巍乎犹似险峰,檐在身旁;胭脂湖如浩浩之海,洋洋乎恰若镜面,楼于中央。万籁俱静,百无遗响,霓虹焯烁,灯火辉煌。顿时欣然,感慨叹曰:“天高气清,月圆风爽,如斯良夜,何不衔觞?”主人曰:“晨钓鲈鱼,暮悬兜网,虾蟹鱼鳖,恭请品尝。”遂即吩咐,已而飘香。   于是谈笑风生,酒热茶凉,复论楼史,再话湖况。斯楼也,余木构筑,坚如铜墙,以城而谓,易名东昌。适时也,凤凰集木,预示祯祥;根基深固,材料精良。故而风吹日蚀,饱经沧桑,雪覆云袭,固若金汤。兹湖也,取土筑城,不甚渊旷。近年政府,人工拓广,直通运水,环城而畅,衔接黄河,源流而淌。诚楼湖之大观,赖钟毓而轩敞。水波潋滟,楼影倒漾。新月之际,两两相对,天水万丈;望日之时,圆圆相顾,月楼千芒。楼高月圆,湖清水亮;春柳无声,潜鱼有傍。   布衣性起,抬足推窗,人影稀,月神爌,天洁净,地疏朗,念鲁班之遗惠,感李冰之泽粱。恍然长喟,渐生迷惘,觉宇宙之无穷,心憧憧而向往;潸然短泣,顿弃异想,知无极之浩瀚,情腾腾而图强。于是白鹭群憩,夜莺独唱,林木摇曳,花草荣旺。肃乎滋蔓,不惰不妄;凛乎葳蕤,不骄不狂。时已夜半,四顾杳茫,主人困乏,余意倜傥。连饮三大白,酣然入梦,而不知其所向;梦游于楼巅,飘然飞扬,而已觉在天堂。   山东布衣金学孟拙撰于壬辰桃月

聊城光岳楼 - 地理位置

  光岳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市旧城中央。   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   光岳楼夜景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东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参考资料:
[1] 山东省情网